加载中...

每日随笔—我为什么讨厌mbti?


今天是不太凉爽的春天,而恰巧在三年前的今天,我接触了mbti。
这是一个颇有渊源的小故事,那位曾经为我引导进心理学大门,并认真的聆听我组织混乱的语言并给出温和的建议的女孩子为了让我从人生的低谷中找到些许动力,她带我加入了一个mbti的群。那个群给我的印象有着一种超凡的学术感,所有人都相敬如宾,互相推荐着优秀的作品,并用专业或者温和的语言进行交流。很快,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类型:enfp。但我不一样的是,我从来都不认可我的人格类型,我认为我的想法和思考不被他给出的答案特定,所谓的职业推荐也只是相对情况下我最差的选择。但效果就在这里,他所需求的恰恰是对自我的完全剖析,最后评定自己的又怎么能是四个字母,16个人型呢。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群,但这仍让我至今为止受益良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抛弃了人设这种概念,开始全心意的为真实的自己而活。
但是mbti最近却火了起来,坦白说,我很奇怪。虽说我一直认为,人类有着对号入座以获得安全感的需求,不同的时刻取决于不同的潮流,换句话说,人类需要一个袋子来兜住自己的归属感,以前这个袋子是生辰八字,是命理,是星座,现在是mbti,以后可能是ncuj,从而造成求同存异的心理和社交基础。但未来,职业,婚姻,健康的所谓测评扶摇而上,令人担忧的是认同感下岌岌可危的人格大厦,是人类对自己标签化来错误内视自己的基础。
对于我来说,我作为荣格的忠实吹捧者或者说是学者,心理类型一书中划分的外倾内倾便是我对人全部的思维看法,甚至在之下细分的”“外倾思维型” ”外倾直觉性“等等等等 我都是持有相对怀疑的态度,但这也相对抽象,而没有具体划分。但mbti 的作者isabel和katherine对类型又进行了升维,把16型创造出来。这无疑间是一种对过时的类型划分的捧吹和发扬,但真理是不变的,就是他是过时的。荣格在著作中写道:“人类没有绝对的外向者或者绝对的内向者…..这些只是表达偏好的术语…….受到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一样大。”如果单论这句话来说,mbti这个借着荣格心理学开宗立派的“八极拳”倒是成了歪门邪教,因为根本思想与荣格背道而驰。
当然,这些是否合理有关于个人看法,但类型的强制划分是我认为永远,永远不正确且有害的。如果让一个人对自己外向内向打分,大部分人都会以一个相对平和的曲线进行正态分布,极端的人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强制划分就好像在这个波浪线上硬生生掰出口子,连续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他却有意去进行这种撕裂,以达成一种各人抱团取暖,星座互相配对的效果。这对人的个性的抑制是有待商榷的。
此外,谈论到现实问题,mbti是否值得信任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一份体检报告会告诉你你是胃疼,还是痛风,还是骨折或者是其他疾病,但他不会因为你早上体检,中午体检,晚上体检就给出三份完全不一样的体检报告,mbti测试正是这个问题。1982年的Carskadon cook研究发现,不到百分之50的人两次mbti的测评结果相同。当然你可以说“我是变化的,人是多样的,你这个论据不正是证明了他的优秀吗?”但是这个悖论有个致命的问题,假如我知道了我是多变的,我晚上emo和中午吃饭的测评”人格“不一样,那我为什么要用一个类型来表达自己?既然他将你合成了一个类型,那就说明至少在短时间这个类型是持续不断且有参考效应的。此外,mbti给人可信性感觉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题量大”即是传统的增加题项来达成”相对客观“。但市面上百分之99的测评题目都重复冗余缺乏考虑。当然题项够多也让内部一致性有一个较为合理较为中庸的准确度,但是一个量表(对比精神状态自测量表)你的优劣取决于当时的信度标准和外界条件,这一点上mbti是否可靠还要看后续发展。
最大,也是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来了。我最最最最最不能同意的就是用mbti与职业,生活等事挂钩。例如:我infp学不好数学很正常吧,我思想天马行空。事实也证明,在各个职业的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也没有明显的某种类型的优势。如果我把尼采,苏格拉底,达芬奇,孔子用mbti去定义,把自己和他们类比,这无疑间就是忽略了他们所创造的奇迹本身的能动性——归根结底来自于不同的人。况且mbti本身也说,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是什么样的胆量让一些营销号挂上类似于以前星座”狮子座的人当官要看这些“这种话术呢?更何况,mbti本身的客观性真的可信吗?推动mbti发展的,大多是心理机构或者是培训机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成本,简单,看着高端,可是没有足够的和设计良好的研究,使用mbti真的合理吗?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mbti被神化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神,他们过度的依赖他,而没有认真的听自己的声音。一万个非专业人士发微博和公众号文章赚的盆满钵满。但手册已经指出mbti的测评和解读必须由经过培训和认证的测评师来进行,且不能用于职业规划和人事决策。对于mbti的滥用虽说不是他本意,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那就是帮手,甚至是关键时候的临门一脚。但工具不能被神化,就像疑犯追踪里面代表人工智能的machine不能存在一样,人还是要靠自己生活,靠自己认识自己的。用四个字母定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用十六种标签将世界近百亿人划分出界限,只能说人类永远无法被定义,但是一直在寻找认同感。


文章作者: 浮生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浮生 !
评论